脊椎结核约占骨关节结核总数的75%,所有脊椎均可受累,但以腰椎为多见,胸椎次之,颈椎较少,骶椎中骶1较多,负重损伤为一诱因。
脊椎椎体结核约占所有骨关节结核病人的50%~75%,曾多见于儿童,近年来青壮年居多,女性略多于男性。多发生于身体负重较大的胸椎(40.3%)、腰椎(35.97%),后依次为胸腰椎(12.77%)和腰骶椎(7.36%)等。有两处椎体病灶者约3%~7%,而其间为无病的椎体所隔开,称之跳跃型脊椎结核。
脊椎结核病变多发生在椎体,少数在椎板、椎弓、棘突及横突。
1.中心型或幼年型 小儿椎体周围软骨成份多,中心骨化部分病变发展后可有塌陷早期椎间隙尚在。
2.边缘型 又称骨骺型或成人型,发生在较大儿童或成人,起于椎体上缘或下缘的骨骺,病变常迅速破坏椎间软组织,使椎间隙狭窄或消失,上下椎体相连。
3.前侧型或骨膜下型 也在成人发生,位于椎前韧带下,常扩散累及上下邻近脊椎。
4.附件结核 如横突、椎板、椎弓根或棘突结核,较少见。
脊柱结核为慢性骨关节病变,起病缓,进展慢,早期无症状易被忽视。因此有的被误诊为慢性劳损、风湿症等而长期对症治疗。极少数起病急骤,易和急性化脓性炎症混淆。
结核杆菌由体内其他结核病灶经血行播散至脊柱,引起的脊柱继发性慢性感染性疾病,约占骨关节结核的一半左右,多见于青少年,发病部位以腰椎为多,其次是胸椎、胸腰段脊椎、腰骶段脊椎和颈椎。发生在椎体者居多,附件结核较少见。好发于负重大、活动多、肌肉附着少、血液供应差的椎体,多数为单一病灶。
1.起病慢病程长,由数月到数年甚至十余年。早期可无明显全身症状仅局部轻微症状或无自觉症状;有部分患者有结核中毒症状。小儿有夜啼、不爱活动等。
2. 疼痛与压痛,多为轻微的钝痛常局限于背部,休息则轻劳累则重,夜间多能很好睡眠;病变压迫神经根或病理性骨折则疼痛剧烈并沿神经根放射但休息及抗结核药物治疗能减轻。病椎棘突压痛及叩击痛。
3. 姿势异常如头前倾、颈短缩、斜颈、头转动受限、手托下颌,手扶腰部缓慢步行、拾物试验阳性。
4. 脊柱畸形。
5.活动受限。
6.冷脓肿形成。
7.瘫痪,程度不一
影像学表现:
1.生理弧度改变(成角畸形);
2.椎体形状改变甚至空洞、死骨形成;
3.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体结合的X线特征之一),但成人椎体中心型也可长期保持椎间隙正常;
4.椎体破坏、压缩、楔变-中央型
5.椎间隙变窄-边缘型
6.椎旁脓肿-可见椎旁软组织影,可为球形、梭状或筒状,一般并不对称
7. CT及MRI可精确显示结核性脓液、肉芽、死骨及干酪坏死组织影。截瘫病人宜作MRI以了解脊髓受压或变性情况。
1.卧床休息,加强营养,选用2-3种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乙胺丁醇和丁胺卡那。用药时间为两年。
2. 局部制动:石膏和牵引。可解除肌肉痉挛,减轻疼痛,防止病理性骨折、脱位。
3.局部注射:最适用于早期滑膜结核病例,具有用量小,局部浓度高,全身反应低的特点。
4.手术治疗:切开排脓,可缓解症状,但有形成窦道的可能;病灶清除术,将脓液、死骨、结核性肉芽组织与干酪样物质彻底清除;其他手术,如关节融合等。